北京市首批首个!
2025-11-19日前,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召开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主会场项目智能建造试点工程效果评审会,并同意该项目通过评审,成为首批首个“北京市智能建造示范工程”。该项目顺利通过评审,展现了北京建工以智能建造为抓手,大力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实践。
评估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听取了北京建工四建公司项目团队的汇报,对项目以工业化为主线,系统性应用BIM、智慧工地、智能装备、产业互联网赋能建造,打造精品工程、实现创效的成果进行了深入研讨,一致认为项目的智能建造成果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路径,展现了北京市的智能建造水平。
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主会场项目启用后正式命名的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是中关村论坛的永久会址,位于“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与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区交汇处,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历史文脉与科技基因在此完美交融,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创新生态。2024年,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通过72场活动,成功搭建了一个资源对接与创新服务的高效平台,全年共接待9万人次,涵盖51场市场活动和21场政务会议。
建设期间,该项目以 “快速、高效、精益建造、保障工期” 为核心目标,针对工程特点及建设重难点问题,在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慧施工、智慧运维及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搭建等领域深度探索、积极实践,成效显著。
基于BIM设计、施工与运维全过程协同
通过统一数字化模型,打破设计、施工与运维阶段屏障,实现信息高效传递与共享。由建设单位统筹主导,制定从设计、施工到数字化运维管理的一体化模型信息标准,借助成熟的协同设计流程,集成信息并实时更新数据,将BIM成果及设计标准同步到施工阶段以指导施工。项目交付时,包含完整设备信息和材料数据的BIM模型完成移交,为设施智慧运维(如设备管理、空间管理等)奠定了数字孪生基础,实现了建造到运营信息的无缝衔接。
创新采用BIM+MR+IOT
实现钢结构支撑卸载的孪生建造
针对现场施工荷载变量多、多专业穿插施工的特点,项目团队构建了深度学习模型,研发了基于MR等综合技术的实时监测分析平台,将理论与实测数据以有限元云图形式,实时叠加显示在现场结构上,主动控制钢结构变形,完成钢结构支撑卸载的数字化孪生建造。在主会场报告厅卸载时,运用BIM+MR技术实时监测梁板应力及变形,创新实现结构施工过程实时监测与状态评估,在施工现场原位直观自动预警,辅助报告厅40根临时支撑实现七步安全卸载。
以工业化理念深化数字化模板加工技术
秉持工业化建造理念,全面推进数字化模板加工技术研发与应用。该技术基于三维建模与数控加工系统,将复杂不规则曲面清水混凝土设计转化为数字化模板,攻克传统施工复杂造型难题。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与现场装配化施工,有效提升了模板加工效率与精度,确保了混凝土结构密实度与表面平整度,完美呈现设计创意,使曲面造型自然、肌理统一,在保障工程安全与耐久性基础上,增强了建筑美学表现力,实现功能使用与艺术表达的有机融合,提升了项目整体品质与综合价值。
智能放线机器人实现智能定位
通过智能装备和机器人将施工作业工业化,把工厂能力移植到施工现场。引入测量放线机器人,高效完成复杂曲面结构的放线与定位,结合红外线水平仪,解决装饰弧形吊顶设备末端定位难题。机器人可连续作业、自动避障、实时校核坐标,实现毫米级精准定位与零失误放线打印。
聚焦数字赋能、技术集成、价值创造,该项目攻克了BIM全周期应用、智能装备协同、数据驱动运维等关键难题,在降本增效、本质安全、绿色低碳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率先试点的劳务工人电子签章入场管理体系已覆盖20万劳务工人,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工程中应用工业化建造方式提升10倍模板施工效率,数字化道路养护“首都模式”辐射全国……接下来,北京建工将持续强化首善意识、坚持首善标准,在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和管理模式创新上先行先试,力争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推动首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北京建工力量。
本文图片及文字版权归北京建工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策划:北京建工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