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容量“种质方舟”全面封顶!
2025-11-2111月20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完成,由北京建工承建的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标志着项目进入装饰装修及机电安装阶段。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项目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山脚下,紧邻香山卧佛寺、国家植物园(北园)西侧,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内部设有科研及展览交流用房和低温种质存储库,未来既可用于接待国内外参观考察,又可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向公众普及种子资源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建成后,种质资源库将收集来自世界范围内的植物种质资源7万种以上,约200万份,可比肩挪威斯瓦尔巴、英国千年种子库、新加坡植物园等知名种子库,是集种子收集、保存、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种子资源库。
项目的种质库区采用模块化设计,各保存单元既可独立运行又能协同工作,从种子采集、分拣、装瓶,到入库、储存、出库,将实现智能化操作。机械臂、二维码追踪、智能分拣系统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将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与准确性,确保种子资源的安全与可追溯性。高度现代化的工艺流程,给施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今年初春,承担施工任务的北京建工项目团队跑步入场,开启工程施工。
“项目属于山边工程,地形地貌坡度大,建筑物标高复杂,施工难度大。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团队决定采用永久性支护结构,既保护山体稳定,又防止山岩水对外墙的侵蚀。同时,项目也十分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采用种植屋面与绿化景观,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北京建工项目经理郑双青介绍。
项目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钢屋面”结构,建筑风格力求与园内自然风貌相融合,打造和谐低碳、开放共享的绿色建筑。因项目靠近山体,西高东低,高差约7米,且距离国家植物园内展览温室、牡丹园等核心景区较近,施工难度大。施工中,项目团队遵循“分段作业、各工序分阶段穿插”的原则进行总体安排。面对复杂结构形式和高装配率要求,项目团队迎难而上,采用预制柱、桁架楼层板等新型结构体系,既确保了工程质量,又严格把控了施工进度。同时,项目团队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项目对古树进行特殊保护。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值得一提的是,施工现场还通过巧妙搭设脚手架,在狭窄的施工现场守护了一棵树龄240年的古油松,待项目建成后,这棵古松将作为种质资源库东门的“迎客松”,成为建筑环境的一部分,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又提升了项目的文化内涵与观赏价值。
目前,项目团队已迅速投入多工种交叉施工阶段,抓紧进行外幕墙安装施工、大悬挑双曲面造型复杂的金属屋面施工及室内二次结构砌筑施工等,项目预计于2026年5月中旬完成外檐施工。
种质资源库的建成,将有效丰富国家植物园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提升种质繁育科研能力,实现各类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同时还将作为国内外种子资源保护与研究领域的重要交流平台,汇聚全球智慧与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积极力量。
媒体聚焦
↓↓↓
北京日报
北京青年报
新京报
首都建设报
劳动午报
环球网
本文图片及文字版权归北京建工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策划:北京建工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