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风雨中的北京建工人!
2025-08-02近期
受连续强降雨影响
北京多个区受灾严重
经过数日昼夜奋战
7月31日,西火路实现全线抢通
至此
北京市水毁道路断点全部打通
北京建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始终做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在紧要关头逆行冲锋
北京建工建设者不眠不休
奋战在防汛救灾的最前线
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贡献最大的力量
他们的事迹被镜头和笔尖记录
受到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
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北京青年报等
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多篇内容登上头版头条及专题报道
让我们向风雨里的逆行者
致敬!
新华社
▲7月30日,在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道路抢修人员恢复被洪水冲断的道路。
▲7月30日,在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西庄子村通往冯家峪镇政府的路上,道路抢修人员整修道路。
▲7月30日,在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道路抢修人员整修道路。
▲7月30日,在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通往下辖村庄的西火路上,村民和运送生活物资的救援人员等候道路抢修人员恢复道路。
人民日报
河水卷着泥浆,不到10个小时,一座应急桥便横跨怀柔琉璃庙镇琉璃河上。
面对突降的暴雨,在怀柔、密云两区承担有怀柔科学城等多项重点工程建设任务的北京建工国建集团,第一时间集结怀密两区全部项目团队有生力量近300人,以及抢险救援车、铲车、履带挖掘机、胶轮挖掘机、货车、中巴车等各类专用机械设备,成立四支应急救援队,在怀柔区委区政府统一指挥调度下,发挥专业优势,第一时间挺进深山,开展抢险救援各项工作。
在琉璃庙镇前安岭村,河水暴涨冲垮了当地唯一与外界联络的桥梁,村民被困。得知险情,北京建工国建集团领导带队,连夜到达点位。7月27日,30余名抢险队员,紧急调运的20吨钢管及其他物资先期到达指定位置,准备搭设应急过河马道。28日夜间暴雨加剧、水位骤升,经综合研判,指挥部不得不暂停作业,全员安全撤离。
29日上午,抢险队再次挺进受灾区域,150余人投入争分夺秒架桥鏖战。负责指挥的北京建工国建集团副总经理刘强与怀柔区住建委主任高志平共同加入抢险救援队伍,手递手搬运物资,全员团结一心,用最快速度铺设应急马道。一天不到,两座由双排脚手架搭设的30米长的临时应急桥便飞架在了河上,为800余名受困群众打开了“生命通道”。
北京日报
200余套抢修设备“不熄火”
密云水库上游,县级公路西火路在山洪的摧残下,出现多处断点,最严重的地方,路面、路基已经不复存在……从7月27日清晨开始,西火路上响起了抢修机械的轰鸣声,最多的时候有200多套机械同时工作,人歇车不歇,设备“不熄火”。
大山深处的西火路呈南北走向,南起西庄子村,北至火石岭村,全长约32.5公里。在这次极端天气里受灾严重的密云区冯家峪镇,有10多个村子在西火路沿线。“10年前,这条路就是我跟着修的……”站在抢修一线,北京建工养护集团四公路处项目副经理郑明明几度哽咽。
7月26日晚,大雨滂沱,郑明明接到相关部门通知,马上带人封闭了西火路。留下一部分同事在白河大桥劝返社会车辆、调集抢修机械,他带着一支小分队,穿上雨衣、拿上手电筒,向着西火路方向北上,“我们徒步去巡查……”当时,仅西庄子到石佛路段,短短800多米已经出现了险情,白马关河在这儿拐了个急弯,直奔道路而来,半幅路基已被掏空。
27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雨还在下,云层很厚,但集合在白河大桥附近的一辆辆挖掘机、铲车已经抵达西庄子村。沿途上,这些设备还清理了不少落石。“进山抢修前,我们就制定好了施工方案,作业面有限,能带多少设备就带多少设备进去,司机尽量多备人手,抢修现场人歇车不歇。”郑明明说,奋战在西火路上的所有抢修机械,抵达现场后就没停止轰鸣,燃油让外边往里送。
记者曾在28日和30日两次深入西火路抢修一线采访。28日上午,白马关河水位很高,洪流快速下泄,道路抢修人员用挖掘机就地取材,把淤积(在)河道里的砂石挖出来,再用大卡车往前面运,在山根铺出一条狭窄的碎石路,“水流太大了!倒进去一车,大半车都被冲走了。”一位卡车司机说。30日中午,白马关河水位明显下降,流速明显放缓,山根的碎石路也加宽了不少。站在河边,洪水的波涛声不再震耳,但抢修机械的轰鸣声,却不绝于耳,“水流小了,路能通得更快了!”现场的一位抢险人员说。
30日下午,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传来:县道黄下路已打通,该路与西火路13公里处相连,可以把更多的抢险人员、设备运进西火路北段抢修现场。
西火路在31日抢通后,郑明明和数百位抢险人员将继续奋战在这条山沟里,他们将继续加宽路基路床、应对突发状况,给灾区恢复重建创造更好的交通条件。
国道111今起开放社会交通
记者从市交通委怀柔公路分局获悉,经连续多日的紧张抢险,国道111(京漠线)全部阻断点均已打通,塌陷路面修复完毕。经多部门共同研判,该道路已具备社会车辆临时通行条件,将于8月2日6时起解除交通封控。
自7月27日抢险工作启动以来,面对历史罕见的水毁灾害,公路部门迅速行动,调集多方救援力量,全面投入抢险救援工作。包括北京建工养护集团在内的各抢险队伍克服通信联络不畅、物资保障困难等挑战,争分夺秒、昼夜奋战;交警部门派出大量警力开展交通管控和疏导工作,有力保障抢险机械设备、应急车辆物资快速抵达,为抢险、抢通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7月30日,国道111(京漠线)15处水毁阻断点已全部打通,58处路面塌陷和塌方等水毁病害已修复完毕,实现了国道111的双向贯通。
7月31日,怀柔公路分局组织完成了国道111沿线道路、桥梁检测评估,并会同区应急局、交通支队、交通局、规自分局等部门完成通车前现场勘验工作。道路抢险单位连夜组织力量进行整改,开展地灾排险和安全设施完善工作。
8月1日,经各方研判,国道111具备道路临时通行条件,可以开放社会交通。下一步,公路部门将继续组织道路保通工作,对沿线路基冲刷段、地灾风险段进行警示提示及巡查维护工作,保障通行安全。
挖掘机断崖架“天梯”!
青石岭村170余名受困群众安全转移
受持续特大暴雨影响,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东青路东峪村至青石岭村段发生20余处山体滑坡,导致通往青石岭村的唯一“生命道路”全线中断,130余名村民、40名游客被困“孤岛”失联。
“大家安全啦!现在赶紧撤退!”7月30日下午,经过7小时争分夺秒的抢险,7台挖掘机在150米高差的断崖处搭建起一条“天梯”,凿通百米通道,成功实现通车,170余名被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
回望惊险的救援现场,这条“生命线”的开通,源于当天上午一个坚定承诺。
“我们成立了小专班,青石岭村今天必须打通!”7月30日上午9时,怀柔区住建委主任高志平抵达东青路塌方现场指挥抢险。勘察发现,部分路段路基被洪水严重损毁,形成15米宽的断裂带。原计划是搭建脚手架撤离群众,但为掌握实情,高志平立即带领抢险队员攀爬、翻越断头路段,徒步5公里进入青石岭村。一个半小时后抵达时,听到170余名被困村民“最好能把车开出来”的迫切愿望,高志平当场调整方案,向村民承诺:“请大家放心,保证今天通车!”
“上设备!”为尽快达成通车目标,北京建工集团怀柔抢险队队长张扬一声令下,125名抢险队员带着7台挖掘机、3台装载机和15辆工程车火速集结。真正的考验出现在距村4公里处——山体滑坡让路基完全消失,拐了四道大弯的蜿蜒盘山路,成为垂直落差近150米的断崖。
“用挖掘机搭梯!”面对极限挑战,抢险团队当机立断:第一台挖掘机搭建小平台,第二台挖掘机向上爬,第三台挖掘机搭建立足点......7台挖掘机首尾相继,在近乎垂直的绝壁上搭成了一部“机械天梯”,历经7小时连续奋战,抢险人员硬生生凿通了百米悬崖通道。15时20分,首辆救援车驶入青石岭村,救援力量得以顺利挺进,170余名被困人员全部获救。
与此同时,住建领域8支抢险队也分头作战,G234国道(兴阳线)主线31公里已抢通25公里,老公营至碾子湾14公里道路恢复通行。
“30日晚怀柔区所有受困村庄群众已完成转移。”高志平向记者表示,下阶段的核心任务已转向通路通车,“我们要尽快打通所有临时路,让乡亲们能开车回家!”暴雨冲刷过的山间,工程机械轰鸣依旧,抢险“铁军”正为百姓归家之路昼夜奋战。
北京晚报
断崖下挖掘机搭梯凿路
抢险“铁军”转移170余名受困群众
受持续特大暴雨影响,怀柔区琉璃庙镇东青路东峪村至青石岭村段发生20余处山体滑坡,导致通往青石岭村的唯一“生命道路”全线中断,130余名村民、40名游客被困“孤岛”失联。经过争分夺秒的抢险,7月30日下午,7台挖掘机在150米高差的断崖处搭建起一条“天梯”,凿通百米通道,成功实现通车,170余名被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
回望惊险的救援现场,这条“生命线”的开通,源于当天上午一个坚定的承诺。
“我们成立了小专班,青石岭村今天必须打通!”7月30日上午9时,怀柔区住建委主任高志平抵达东青路塌方现场指挥抢险。勘察发现,部分路段路基被洪水严重损毁,形成15米宽的断裂带。原计划是搭建脚手架撤离群众,高志平带领抢险队员攀爬、翻越断头路段,徒步5公里进入青石岭村。当他们抵达时,被困村民纷纷表示“盼着路能通,可以把车开出来”。高志平当场调整方案,向村民承诺:“请大家放心,保证今天通车!”
“上设备!”为尽快达成通车目标,北京建工集团怀柔抢险队队长张扬一声令下,125名抢险队员带着7台挖掘机、3台装载机和15辆工程车火速集结。真正的考验出现在距村4公里处——山体滑坡让路基完全消失,拐了四道大弯的盘山路,成为垂直落差近150米的断崖。
“用挖掘机搭梯!”面对极限挑战,抢险队当机立断:第一台挖掘机搭建小平台,第二台挖掘机向上爬,第三台挖掘机搭建立足点……7台挖掘机首尾相接,在近乎垂直的绝壁上搭成了一部“机械天梯”。历经7小时连续奋战,抢险人员硬生生凿通了百米断崖上的通道。15时20分,首辆救援车驶入青石岭村,救援力量得以顺利挺进,170余名被困人员全部获救。
“7月30日晚怀柔区所有受困村庄群众已完成转移。”高志平向记者表示,下阶段的核心任务已转向通路通车。暴雨冲刷过的山间,工程机械在轰鸣,抢险“铁军”正昼夜奋战。
北京青年报
建工养护集团决战80余小时
打通西火路“生命线”
7月31日13时40分,随着两路抢险人员顺利会师,密云西火路实现全线抢通,恢复与外界联系。这条路的快速打通,是社会各界共同托举的成果。作为先锋队和主力军,北京建工养护集团四公路处的抢险队员们与时间赛跑,鏖战80余小时,最终为老百姓提前抢通了这条“生命线”。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自7月26日起,密云、怀柔、延庆、平谷等区气象部门相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作为每年防汛抢险的主力军,北京建工养护集团在预警发布后立即启动一级防汛应急预案,并于26日当天开始组织人员设备陆续进入各区,为即将到来的应急抢险做好准备。
西火路全长32.5公里,起点为冯家峪镇西庄子(与国道兴阳线G234相接),向北途经冯家峪、白马关、番字牌等村镇,终点至火石岭市界,是连接沿线乡镇与外界的重要通道。此次暴雨中,该路段路基、桥涵及附属设施几乎全被冲毁,交通彻底中断。7月27日,养护集团四公路处的抢险队员们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率先抢通了兴阳线冯家峪镇西庄子村路段,为施工所需的机械和物资进入西火路开辟了通道,并于当晚抵达西火路起点。
然而由于西火路损毁严重,加之夜间视线极差,河水水位又居高不下,车辆无法进入,抢险队只能派出十几人的先锋队徒步勘探路况,项目经理郑明明就是其中一员。“我们打着手电筒,沿着山路一直摸排断点。”郑明明介绍,西火路沿途多为山区,在洪水冲击下部分路段完全消失,队员们只能沿着受损道路小心翼翼地前行,同时还要提防头顶的落石。
除了无处不在的险情,他们还面临着更大的难题——通讯。“手机和对讲机都没有信号,我们没法把摸排到的情况告知外面,只能在白沟桥设立转运点传递信息,那里是少数有信号的地方。”郑明明介绍,他们徒步走了10公里左右才找到第一个断点,随后一部分人返回白沟桥“报信儿”,其他人则继续往前探查。通过最原始的接力方式,他们最终摸清了西火路沿途八九个较大断点,为后续抢修提供了重要依据。
37岁的李兴也是养护集团四公路处养护部的一员,自27日以来,他与郑明明以及抢险队员们一直坚守在西火路抢修现场。白天他们要在现场指挥协调,确保各项抢修工作有序推进。晚上大家还要一起开碰头会,梳理当天的工作和抢修进展,并据此调整第二天的施工进度。
由于抢修任务重、时间紧,队员们的休息时间被大幅压缩。郑明明和李兴每天只能在工程车里简单睡两三个小时,其他养护工人则两班倒,需要休息时就徒步10公里走到下面的服务站。由于施工现场断水断电,大家吃饭也成了难题,每天只能靠外面的队员带点干粮上来,就着凉水啃馒头,每天只吃一两顿也成了常态。
“西火路沿线大概有十来个村庄,停水停电道路不通,村民生活非常不方便,好多人每天都眼巴巴地在对岸等着我们把道路修通。”作为土生土长的密云人,郑明明曾经参与修建了西火路,“我虽然心疼被毁的道路,但更心疼那些村民。路毁了可以再修,村民们长时间被困却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必须赶紧抢通这条生命线,让大家尽快转移出去。”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为加快推进西火路抢修进度,北京建工养护集团成立了党员先锋队,郑明明、李兴等党员始终冲锋在前,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全力抢通西火路的过程中,抢险队员还时刻关注沿线村民的安危,随时开展救援。7月29日,郑明明一行发现多名村民被困在河对岸无法转运,队员们立即站在水中搭起人墙,让村民们抓着他们的胳膊一直走到对岸。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数日昼夜奋战,7月31日13时40分,西火路终于实现全线抢通,恢复与外界联系。至此,本市29条县级以上水毁道路全部抢通。
7台挖掘机搭建“机械天梯”
北京建工抢险队抢通生命通道
7月30日下午,在怀柔区琉璃庙镇青石岭村,历经7小时争分夺秒地抢通,北京建工集团怀柔抢险团队与村中的受困群众胜利汇合,困守该处的130余名村民、40名游客成功转移,转危为安。
特大暴雨的骤然侵袭,造成了怀柔区琉璃庙镇东青路东峪村至青石岭村段发生20余处山体滑坡,导致青石岭村的唯一“生命道路”全线中断,当地村民及游客完全失联。30日,正在怀柔区琉璃庙镇承担抢险救灾支援任务的北京建工集团怀柔雁栖小镇项目团队接到任务——尽快打通青石岭村断点,解救被困群众。项目团队闻令而动,125名抢险队员、7台挖掘机、3台装载机、11辆运输车辆以及4辆辅助车第一时间全部就位,会同怀柔区住建委抢险人员一道,向“孤岛”进发。
抢险队抵达时,部分路段路基已被洪水掏空,面对约15米的宽断裂带,抢险团队分三组分别进行徒步勘察、设路障标路线、清理泥石流、填筑路基。山体滑坡威胁不断,挖掘机在陡坡艰难掘进,每一次下铲都是挑战,装载机奋力推开巨石,运输车抢运塌方体,只为更快抵达。
严重的山体滑坡造成通向青石岭村道路的路基完全消失,常规的抢修方法在这里完全失效,足有4折的曲折盘山路,成为垂直落差近150米的断崖。面对极限挑战,抢险团队当场决定,挖掘机极限工作,团队的7台挖掘机,第一台搭建小平台,第二台向上爬,第三台搭建立足点,挖掘机首尾相继,在近乎垂直的绝壁上搭成了一部“机械天梯”,在百米垂直断崖硬生生“凿”出了阶梯状的通道。历经7小时鏖战,抢险团队当日下午抵达村中,全部被困人员成功解救。
与此同时,其他救援队携带的卫星电话又响了起来:白河湾露营基地6名游客被困“孤岛”,已失联三天四夜。为方便其他救援队尽快实施救援,及时疏通“生命通道”,抢险团队迅速转战,争分夺秒展开各塌方点的土石方清运工作,累计填方近1万立方米,清运土石3000立方米。随着最后一块巨石被推开,又一条7.5公里的“救援生命线”被彻底贯通。
首都建设报
北京建工挺身筑起抗灾长城
7月26日以来,北京多地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密云、怀柔等区道路损毁、桥梁坍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北京建工集团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秉持“汛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的政治担当,迅速集结全集团精锐力量,在密云、怀柔等受灾严重区域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大会战。
暴雨预警拉响后,北京建工集团立即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机制。集团党委超前部署,召开防汛应急部署会,依托既有经验迅速建立起防汛应急指挥系统。当升级到红色预警后,集团一级应急响应机制当即再次启动,集团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统筹部署。北京建工养护集团领导班子成员第一时间抵达前线,养护铁军率先出动,在怀柔、密云平谷等地落地项目的北京建工国建集团、土木公司、市政集团、市政路桥股份公司等单位项目团队首当其冲,迅速集结,驰援受灾山区。城乡集团金河水务应急抢险队徒步穿越平谷崇山,机施集团应急抢险大队守护海淀区各易积水点段,确保万无一失。一时间,千余名抢险队员、数百台大型机械设备完成集结,形成多支专业抢险力量深入受灾一线。
在密云区冯家峪镇,养护集团第四公路工程处的李兴带领团队已连续30多个小时奋战在西火路抢修一线。这条连接密云水库南北的“生命线”,路基几乎全毁,湍急的白马关河水不断冲刷着临时抢通的碎石路。“挖掘机一旦停下,水流会很快把路基掏空!”李兴嗓音嘶哑地喊道,眼中布满血丝却仍紧盯每一车石料的填筑。不远处,运送石料的大型渣土车排成长龙,发动机的轰鸣与河水的咆哮交织成抗灾“最强音”。
国建集团党委书记张本松带领抢险队奔赴山区救灾一线,并迅速组织10名管理人员、25名工人,紧急调运20吨钢管搭设应急过河马道。北京建工养护集团三公路处监控中心的郭成良冒雨逆行,进入危险区域,只为获取第一手信息。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水下的碎石和淤泥像暗藏的陷阱,他带领团队成员边摸索、边艰难前行,每一步都要格外用力,才能将脚从淤泥砾石中拔出来。
金河水务救援队员在断网断电情况下,徒步7公里搜救失联群众;土木公司雁栖小镇项目突击队长王国樑带领队员用轮椅接力转运83岁中风老人;市政路桥公司的杨智文脚后跟磨得血肉模糊,仍坚持作业……
在琉璃庙镇中心小学,土木公司抢险队创新运用“分区作业、梯次推进”战术,3台铲车同步清理淤泥;市政集团三处一天内共转移群众50余人,运输救灾物资100余件;城乡集团金河水务出动挖掘机、伸缩臂抓斗机等大型机械设备10余台,组织300余名职工与武警官兵通力协作,码放3万余个沙袋,筑起240米防洪长城;北京建工应急抢险大队35人小组在羊坊店等五个街道创下“零险情”战绩。
北京建工修复公司项目经理王磊及项目员工刘策跟随铲车开展救援,在撤离过程中,王磊发现小区内有几位老人正等待被救援。“当时水深约1.5米,水流湍急。”王磊义无反顾,跟随铲车再次展开救援。一位老人身患疾病、行动不便,王磊毫不犹豫将老人从楼上背至铲斗内,顺利完成救援。经过4趟往返救援,项目员工与数十名受困群众,全部转移至安全区域。
“人民至上不是口号,是刻进骨子里的信仰。”北京建工集团党委的庄严承诺,正化作救援一线数百个抢险现场的生动实践,持续彰显价值。目前,该集团仍有多支队伍坚守受灾区域,继续书写新时代首都国企的使命担当。
北京建工怀柔抢通生命通道
“大家安全啦!现在赶紧转移!”7月30日下午,在怀柔区琉璃庙镇青石岭村,历经7小时争分夺秒抢通,北京建工集团怀柔抢险团队与受困群众胜顺利汇合,项目团队凭借7台挖掘机,高差在150米的断崖处“生凿”出救生通道,困守此处的130余名村民、40名游客成功转移,转危为安。
特大暴雨骤然侵袭,致使怀柔区琉璃庙镇东青路东峪村至青石岭村段发生20余处山体滑坡,青石岭村的唯一“生命道路”全线中断,当地村民及游客失联。30日,正在怀柔区琉璃庙镇承担抢险救灾支援任务的北京建工集团怀柔雁栖小镇项目团队接到任务,需尽快打通青石岭村断点,解救被困群众。项目团队闻令而动,第一时间,125名抢险队员、7台挖掘机、3台装载机、11辆运输车辆及4辆辅助车全部就位,会同怀柔区住建委抢险人员一道,向“孤岛”挺进。
抢险队抵达时,部分路段路基已被洪水掏空,面对宽约15米的断裂带,抢险团队分三组分别开展徒步勘察、设路障标路线、清理泥石流、填筑路基作业。山体滑坡威胁持续,挖掘机在陡坡艰难掘进,每一次下铲都是挑战,装载机奋力推开巨石,运输车抢运塌方体,只为加快抵达进度。
严重的山体滑坡致使通向青石岭村道路的路基完全消失,常规的抢修方法在这里完全失效,原来足有4折的曲折盘山路,变成了垂直落差近150米的断崖。面对极限挑战,抢险团队当场决定,让挖掘机极限工作,团队的7台挖掘机,第一台搭建小平台,第二台向上攀爬,第三台搭建立足点,后续挖掘机依次收尾,在近乎垂直的绝壁上搭成了一部“机械天梯”,在百米垂直断崖上硬生生“凿”出了阶梯状的通道。历经7小时鏖战,抢险团队当日下午抵达村中,全部被困人员成功获救。
与此同时,其他救援队携带的卫星电话再次响起:白河湾露营基地有6名游客被困“孤岛”,已失联三天四夜。为便于其他救援队尽快实施救援,及时疏通“生命通道”,抢险团队迅速转战,争分夺秒开展各塌方点的土石方清运作业,累计填方近1万立方米,清运土石3000立方米。随着最后一块巨石被推开,又一条7.5公里的“救援生命线”彻底贯通。
北京建工市政集团三处的“生命竞速”
7月28日上午10时,北京建工市政集团三处接密云区住建委抢险救援指令后,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一支由项目经理带队的抢险先遣队即刻集结,携2台挖掘机,冒着倾盆大雨奔赴太师屯镇抢险一线。
抵达指定区域后,抢险队立即听从区指挥部统一调度,全力投入抢险任务,一方面安全转移受困群众,另一方面保障水、食物等物资的运输。
截至当天下午6时,这支抢险小队已成功转移受困和行动不便的群众50余人,运输水、食物等救急物资100余件。与此同时,3台挖掘机、3台装载机已在后方待命,随时听候调遣。
28日下午,抢险队根据密云区抢险指挥部统一部署,应大城子镇政府要求,又迅速转战墙子路村、南沟村及北沟村,执行应急备勤任务。进驻后,抢险队员便在南沟村紧急行动,成功协助转移安置村内数名高龄老人。有队员感慨道:“当看着一双双颤抖的手被稳稳搀扶上转移车辆,真庆幸我们来了”。
29日清晨,新的紧急指令传来:墙子路、南沟、北沟三村入村主干道严重损毁,村庄几成“孤岛”,村民出行严重受阻,物资补给不畅。抢险队毫不迟疑,火速集结精锐力量,调集20辆土方车、7台挖掘机、3台装载机等重型设备,组成抢通突击队开展道路抢修工作。
“抢通!必须最快抢通!”成为队员们唯一信念。队员们操作机械,在泥泞与乱石中精准作业,雨水和汗水模糊了他们的视线,但手上的动作没有丝毫停歇。29日晚8点,北沟村的“生命通道”成功打通!村民出行及物资补给的关键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29日下午1点30分,抢险队接到大城子镇政府新的指令再次出发:苍术会村告急!通往该村的国道G234(密云巨湾东沙太路段)发生严重塌方,约50米道路完全中断,村内支路多处堵塞。
“立即出发!”冲锋号再次吹响。抢险队员驾驶3台挖掘机、1台装载机,义无反顾地冲向新的险情点。他们不仅要快速疏通50米塌方的国道主干线,打通外界救援进村的“大动脉”;更要同步清理村内各分散居民点支路上的堵塞点,疏通内部“毛细血管”。目标只有一个:以最快速度打通苍术会村内外交通生命线!
从太师屯的紧急转运,到大城子三村的道路抢通,再到国道G234的塌方决战……此刻,抢险队员们依然奋战在抢险一线,用最快速度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争分夺秒抢通“生命线”
——直击密云西火路水毁路段抢修现场
暴雨冲刷过的山峦青翠如初,降雨停止后,暑气蒸腾中,白马关河水依然湍急,裹挟着碎石奔涌而下。几天前的强降雨中,作为连接冯家峪镇与外界的交通动脉的西火路多处断交,部分路基被完全冲垮,约6公里路段甚至全部消失,路基、桥涵、电线杆荡然无存,只剩泥泞断崖与裸露河床,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以及救援物资运输。
西火路不仅是交通干线,更是冯家峪镇的救灾“血管”。暴雨过后,这里几乎沦为“信息孤岛”——电力、通讯中断。7月27日晚,兴阳线冯家峪镇西庄子村路段抢通,随着该路段成功抢通,沙袋、片石等施工所需物资可顺利运抵西火路等抢通作业路段。
7月30日10时30分,记者在密云区西火路抢通现场看到,一台台大型机械伴着轰鸣声作业,挖掘机正将白马关河滩砂石铲起,一车车倾倒至路基缺口处。“砂石直接就地取材,能填一米是一米!”北京建工养护集团公路处副经理陈子建嗓音沙哑,在抢通现场坚守4天,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全力推进抢通进度。抢通现场,接连不断的补给被送达,一辆辆满载砂石料的货车保障着抢通工作的开展。
此次强降雨期间,密云公路分局迅速组织人员赶赴受灾地段,核查灾情并现场研究抢修方案。按照“先急后缓、先干后支、先通后畅”原则,以最快速度排除公路险情。在全力抢通道路的同时,工作人员同步开展河道清理工作,避免刚抢修的公路遭受二次冲刷、造成更大破坏。目前,西火路冯家峪镇镇政府通往外界路段已实现应急车辆通行;截至7月30日晚,黄下路抢通至西火路交叉处,力争7月31日晚将西火路抢修至河北交界处。
工人日报
连续作战96小时
“这真不是事儿。”7月31日,记者的镜头对准北京建工养护集团三公路处监控中心郭成良脚下“受伤”的鞋,他却红了脸:“我自己都没注意到。”
在怀柔区京漠线出京与兴阳线的交叉口,54岁的郭成良冒雨逆行,进入危险区,只为获得第一手信息。浑浊的河水卷着泥沙,水下的碎石和淤泥像暗藏的陷阱,他带领团队成员边摸索边艰难前行,每一步都需格外用力,才能把脚从淤泥砾石中拔出来。
琉璃庙镇多条道路坍塌,交通瘫痪,群众出行和救援物资运输受到极大阻碍。北京建工集团迅速响应,紧急组织力量投入道路抢修工作中。
北京建工国建集团副总经理刘强站在被洪水冲毁的道路旁对着对讲机大声说道:“用最短时间、最快速度,打通抢险救援通道,调集最强力量不间断作业!” 随后,百余名施工人员迅速行动起来,大型机械设备的轰鸣声在山谷回荡。
在一处道路断点,施工人员李明浑身沾满泥土。他和工友们正齐心协力搬运石块,填补被洪水冲垮的路基。“早1分钟打通道路,受灾群众就能早1分钟得到救援!”李明说。
“目前,抢险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突击队已连续作战96小时。” 北京建工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军告诉记者。
本文内容来源于官方媒体,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策划:北京建工党委宣传部